I 简介

在1980和1981年,HP在日本的子公司YHP(YOKOGAWA-HEWLETT-PACKARD)分别推出了4191A和4192A阻抗分析仪。其中4191A使用S参数法(精密单端口VNA),频率范围覆盖1MHz…1GHz,4192A使用自动平衡桥原理,频率覆盖5Hz…13MHz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,与VNA测量原理相同的4191A已经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了。但测量原理与绝大多数低频精密LCR相同,频率却扩展到13MHz,且具有1Hz分辨率的4192A仍旧是一类昂贵、稀有,且相当实用的仪器。于是一台4192A顺理成章来到了我的工作台上,这也是本期的主角。

从外部的功能上来看,4192A与许多爱好者家中的数字LCR电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,它本质上测量DUT的阻抗/导纳和穿过DUT的激励信号的相位,进而可以计算出DUT的电容/电感值,损耗值等参数。而4192A内使用高分辨率的频率合成器作为其激励信号发生器,因此具备1Hz的频率分辨率(还可以使用外部信号源做本振,分辨率可以扩展到1uHz),这种高分辨率不仅可以在真实的工作频率下对DUT进行表征,还可用于扫频分析,了解DUT的阻抗曲线等。而高达13MHz的测量频率上限,则不仅仅是使用一个更好的信号源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了,这里需要有一些魔法设计:

要试图了解4192A的原理,需要先看看传统的自动平衡电桥LCR是如何工作的。上图所示的电路,假设这里有理想运算放大器,这个电路在DC或者AC激励的条件下都是成立的。该电路之所以叫做自动平衡电桥,是LO端子上利用运算放大器平衡ix和ir,这样当电桥平衡后,LO端子实际上是0V的虚地,es即为DUT上加载的电压,而量程电阻Rr是已知的,自然er也就等于DUT上流过的电流。知道DUT的电压和电流后,自然可以算出DUT的阻抗。如果使用矢量电压表去测es和er,还可以获得相位值用于计算复阻抗。通常绝大多数300KHz以下的LCR电桥都是直接基于这种构造实现的。当频率升高后,一些问题逐渐开始暴露出来,比如运算放大器开始变得“不理想”,在高频时没有足够的增益来平衡电桥。HP的工程师们使用了十分巧妙的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,因此4192A的电桥部分的框图看起来是这样的:

需要关注的区域仍旧是LO端子上的电路,因为LCR电桥大多数都是4端子测量的(4192A也是),在这里LO端子也被分为了LPOT(电压)和LCUR(电流)端子。在经典电路中的一个运放,实际上被拆开形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。首先从LPOT端子开始,这里进入一个固定量程的I/V转换器,当电桥不平衡时LPOT端子的电位也不为0,则有电流注入LPOT端子,此时I/V转换器产生相应的输出电压,该电压被变换到较低的中频频率后进行了实部与虚部的分离,紧接着被分离后的实部与虚部电压分别调制40MHz信号的幅度与相位,该40MHz的信号再与本振信号混频后产生的信号与测量激励信号同频,但幅度与相位不同的信号。该信号通过LCUR放大器放大后加载到量程电阻Rr上,其矢量和完全可以抵消穿过DUT的电流ix,因此电桥平衡,LPOT端为0V,此时测量Rr两端的电压即可获得穿过DUT的电流值。在这个过程中LCUR激励的相位经过了多次转换,下图是这些信号相位的关系:

必须通过HP-IB接口程控操作才能完全发挥4192A的价值,Michael D. Kelzenberg编写了一个非常好的扫频测量程序,其内置的曲线拟合功能还可以用于提取等效电路参数,以下是测量一个4.7uF 1210封装的MLCC电容的实例:

4192A有一些怪癖,比如当阻抗过小的时候不显示相位值,不知道为什么。
该软件可以在这里找到:https://mkelzenb.caltech.edu/software/4192A/


II 拆解

4192A体积硕大无朋,实际上内部结构比较松散,面板同样也比较松散。三个显示器有固定的功能组,A显示主参数,B显示副参数,C显示频率或者偏置电压。主/副参数可以从位于面板中间的切换区域选择。除此之外4192A其实也是一台低频的增益-相位分析仪(GPA),它具有A/B输入端口,可以测量A/B之间的幅度差和相位差,不过我有其它更好用的仪器,所以我不打算着重说这个… 4192A自身带有扫频功能,只能使用模拟记录仪输出,若想获得数字化的绘图结果则需要用HP-IB接口进行控制。

前面板两侧


机身侧面

后面板

连接内置频率合成器和本振输入的跳线。
4192A也可以使用外部信号源做本振替代4192A内部的频率合成器,以获得更高的频率分辨率,在手册里推荐是与HP 3325A搭配使用

HPIB与模拟绘图仪信号输出

拆去外壳



顶部

底部

在顶部与底部之间其实共有四层板卡,其中三层可以通过展开的折页进行检修。在顶部的左后方有一个锁可以锁住展开的板卡。


展开最外层的电源/处理器板

向下看,屏蔽罩下面的是频率合成器部分

拆去前面板后可以看到机内板卡的层次结构

前面板















再回到顶部,这是主电源部分

这里的警告说电源上这块金属盖和它的四个螺丝通过电容直接与AC电源相连,因此绝对不要触摸


两个坏东西:4192A使用镍镉电池保存用户配置,这两颗电池装在主电源上,一旦漏液可能导致整个电源报废。

拆除屏蔽罩

串联在高压电容上的电阻,经年累月的高温烧断了电容的扎带

主电源为开关电源,这是两颗NPN的开关管

电源的其他细节





在主电源旁边的是二次电源/偏置电源板。这块板子产生许多路隔离电源共电桥的不同区域使用,同时也产生+/-35V的偏置电压,可以加载到DUT上




两层屏蔽之中的隔离电源部分,实际上是一组RC振荡信号源带了4组开环的推挽变压器




下面是偏置电源区域



整板全貌


继续向下,在电源板背面的是一块硕大的处理器板





老版本的4192A有十多片ROM,在后期版本中改成了1片

其他细节



这些“汇流条”一面是5V一面是GND,两片铜排之间是某种介电材料,因此它同时也是滤波电容


继续向下,中间层的下半部分是频率基准与频率合成器区域


中间层的所有板卡

Fractional-N频率合成器





频率基准部分







X-Y记录仪接口板



中频鉴相器和ADC部分,这是对PROCESS AMP变换到中频后的矢量电压/电流信号进行采样的部分,包含一个开关鉴相器和一个积分式ADC



以下图片是机箱最下层的板卡,基本上都属于自动平衡桥部分的组件:

调制器板,用于产生5Hz…13MHz的HCUR激励信号以及同频率的LCUR激励信号,LCUR激励信号的矢量调制也在这块板上进行









这块板上包括HCUR驱动, LCUR驱动和量程电阻以及LPOT放大和矢量分离等相关电路










下面的板子是PROCESS AMP,是LCR和GPA功能共用的部分。对A/B通道的输入信号或者LCR的HPOT和LCUR(Rref)进行放大并转换到中频












机箱部分



后面板







III 维修

这台4192A买来就是坏的,然后又在我手里坏了一次,因此前后经历了两次维修,这里是两次维修过程的记载。


第一次维修

故障现象是这样的:开机看起来正常,执行自检显示PASS,测量任何器件都显示UCL,开路校准可以通过,短路校准无法执行,插入短路片就显示UCL。

经过查询手册,”UCL”实际上是电桥未平衡的提示,可能在正常操作中偶尔出现,但如果一直出现,大概还是有故障了。那时候,我对4192A的内部原理一无所知,看了下手册感觉十分庞杂,所以打算先摸索一下机器的各种功能,看看能不能从外部发现更多的故障现象。经过一些尝试,果然有了一些收获:

把一颗10k电阻放在治具上,电桥显示UCL。此时手动切换量程,在R模式下可以显示100欧或者1k,在各种频率下电桥均可平衡,如果换成电抗相当于10k的小电容等器件,则同样可以量出来数值准确,只是比例被缩放了若干倍的测量值。更换一些其它器件表明,该电桥实际上只能测高阻抗的器件,所有低阻抗器件都不能平衡电桥,似乎像是某处的量程/增益控制出了问题。再次阅读手册,原来该机的自检至多只能覆盖到PROCESS AMP部分,整个自动平衡桥部分都不在自检环路的范围之内,如果我选择相信自检结果,那问题就出现在自动平衡桥的某处地方。这一选择相当于给我略去了检查许多存在增益切换的结点,自动平衡桥这部分有一处明显影响增益的结点是在Rref部分(量程电阻)上,电桥选择不同的参考电阻将穿过DUT的电流转换为电压,如果这些电阻切换不正确,可能会出现测量倍率的缩放现象。实际上会是这样吗?

这个小盒子下面就是量程电阻和切换部分,不同的电阻通过干簧继电器进行切换。在手动量程时,用万用表直接量两个继电器的线圈,似乎总有一个继电器不动作,赌注好像是正确的。

不动的继电器是K4,经过测量K4周边的线圈驱动电路,最终发现晶体管Q4发生B-E击穿短路,导致继电器驱动晶体管Q2的基极被拉到接近0V,不能响应量程切换信号。

这就是击穿的Q4,上面标记为”3-354”,是HP经过筛选的某种晶体管,参数不详。我翻出来一颗BC556做替代,电桥就完全恢复工作了,精度看起来没受明显的影响。

那么Q4是怎么坏的呢?推测一下,Q4和Q9实际上是一对开关,用于选择电容C21接地或不接地,C21连接的那条加粗的线路就是电桥的LCUR节点,直接去前面板的LCUR端子。电容C21可能是起补偿作用的,而开关电容的晶体管可能是自然老化损坏,但更有可能的是有人把未放电的电容插进测试治具,或者身上带静电徒手插入DUT导致Q4击穿。具体原因无从追溯,但只用了几个小时就修复了4192A,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一次维修。


第二次维修

在第一次维修后,我开始用电桥做一些扫频测量,比如了解手头的电容和电感的自谐振频率,在这期间电桥一直开机。在持续开机大约6个小时后,著名的UCAL警告再次出现。根据上次的经验,我测量了各种低Z和高Z器件,电桥均不能平衡。执行自检依旧是PASS的。

使用GPA模式隔离故障,电桥在GPA模式下工作良好,可以测量外部网络的幅度/相位差,电桥输出的激励信号幅度/频率正确,因此可以说PROCESS AMP,中频和ADC及HCUR驱动部分应该都没什么大问题,还是自动平衡桥部分有故障。这次维修就没有得到好运气的眷顾了,这次选择跟随维修手册的排障流程图进行检查,这些流程图并不完全正确,还有些地方的描述模棱两可,但手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:电桥内有复杂的相位补偿电路,这就意味着UCL错误除了是由幅度超差导致不能平衡,同样也可能是因为相位超差不能平衡。跟随检查步骤我得到了一个新的结果,当测试频率设置为7MHz-11MHz之间时,UCL错误消失,测量值误差较大,但接近器件的真实值,因此检查的方向从幅度问题转向相位问题。


最终排障流程图把我带到了这里,这是位于A1板上的一块相位补偿电路。首先这里产生两对信号驱动开关鉴相器进行矢量分离,其次这两对信号的相位差实际上可以按16级,每级22.5度的增量进行调节。这个电路是这样工作的:U27是74164 SIPO,接收处理器送来的4bit频段编码,这4bit频段编码与拨码开关S1设定的4bit硬件校准频段编码送入U32 7483全加器,相加后的结果去U31 74193计数器的预置端,因此计数器在不同的时刻进位,产生了可变的延迟(相位)。

以下两个视频是在这部分电路上测试时钟与计数器输出的信号,在测试时通过前面板指令改变频段编码组合。


在两段视频中可以看出,计数器的输出信号在某些频段组合下非常不稳定,于是我想,大概是IC坏了,所以就把这几个IC都换了,换完以后,一切照旧。果然还是要认真检查才行。

进一步测量电路上各个节点的波形以后,很快发现了一个大问题:全加器的某个输出居然是锯齿波。检查全加器的输入信号,问题浮出水面:

拨码开关S1的某个开关漏电,而该电路并没有单独设计上拉电阻而是利用了TTL电路内部的弱上拉。这种上拉电阻可能达到几十到上百k,而其中的一个开关恰好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漏电阻,让全加器的某个输入端处于1.5V左右——所以这导致了亚稳态问题。这些开关经过加热和反复拨动,仍不能消除漏电问题。

当时我没有替换的开关,此外为了消除这个40多年前的设计缺陷,我给全加器与开关相连的四个脚都加上了4.7k上拉电阻。

装好以后就是这样的,旁边的开关就是漏电的那个。之后电桥完全恢复工作。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教训,在设计中最好不使用IC内的弱上拉电阻,而是通过较强的上拉把引脚置于确定电平是更加可靠的选择。

这让我想起工作中的一个真实的例子:某种单片机内置上拉电阻大约在33k-56k之间,我把一颗参数复位用的按钮接在某个IO上,因为参数复位按钮隐藏在壳体里很少被接触到,所以也没给这个按钮设计单独的上拉电阻。有一天生产人员找到我说有一块板卡不能保存配置,分析问题后发现复位按钮总是处于被按下的状态,进一步测量表明按钮漏电,引脚上的电压大约0.3V,更换按钮后修复。此后在这种电路上均设计了上拉电阻。

~全文完,感谢您阅读~


本文为BI4LBK原创,版权归作者所有。

Comments

⬆︎TOP